—2021年2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明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大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第十五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以“六保”促“六稳”、以“六新”促转型各项工作,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基本民生保障有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提升、6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列全省前4,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战役”获取双胜利
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落实习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推动分层分区分级响应,落实落细防控预案,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守住“防输入、防反弹、防进京”底线。用19天时间,基本消除新发病例;用48天时间,实现本土病例清零;全力救治12名确诊病例,实现“双零”目标。5批15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取得“医疗运行零差错、治愈出院零返回、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三零”佳绩,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大同力量。健全完善“防、控、治、研”四位一体公共卫生体系,全市二级综合医院和机构实现核酸检测能力全覆盖。截至12月31日,我市已连续322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成立全市防疫情保增长攻坚指挥部,建立“五图作战”工作机制,构建起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指标和项目同发力的运行监测机制,自5月份以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定恢复、逐步向好,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大战大考答卷。
——发展稳健性不断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迅速摆脱一季度下降3.4%的不利局面,增速逐季加快、一季好于一季,全年总量完成1369.9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全省第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4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6.7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2.8亿元,增长2.8%,增速全省第4。
——工业生产逐月加快。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全省第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2个百分点,自5月以来保持稳定增长。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特别是改装汽车、化学原料药、精甲醇、活性炭等非煤产品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8%、34.8%、19.4%和16%。规上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实现利润和利税分别较上半年提升82.2个百分点和40.6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提升24.9个百分点和12.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半年下降31.3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下降2.7个百分点。
——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670.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全省第5、连续10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产投资引领作用明显,同比增长14.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4%,增速同比提高28.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达到60.7%。
——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5.4亿元,同比增长-4.7%,降幅逐季收窄,其中汽车类、粮食食品类消费快速增长,带动全市消费加速回暖。
——财政形势好于预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0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全省第4。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500.1亿元,同比增长为10%。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32.7亿元,同比增长17.5%。
——物价收入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945元、11610元,分别增长5.2%、8.2%,均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2。
支持复工复产力度不断加大。全力做好复工复产物资保障。以政府补贴价发售惠民口罩215万只、惠企口罩70余万只,调拔熔喷布5吨、测温枪4000余个、平价钢材8000余吨、应急物资近6000件套,满足企业复工复产需求。建立规上企业、“小升规”培育企业入企服务特派员全覆盖制度,积极开展供需对接。减税降费政策坚实落地。实施降支出、降税费、减租金、减利息“双降双减”行动,全年累计减税降费56.5亿元,其中:减免企业用能成本近2亿元,减免缓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共计22.4亿元。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发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贷款70.5亿元,办理应急周转保障资金14.7亿元。召开专项银企对接会,向金融机构推送1310个融资需求项目,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信贷投放余额同比增长22.5%。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组织开展促销费专项行动,发放“晋情来消费”消费券,拉动全市消费近3.5亿元。开展“秦晋之好”、“星光行动·大同好粮助农专场直播”等系列线上直播活动,市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直播带货,现场销售特优农产品1300多万元、带动销售上亿元。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838户,同比增长12.6%。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33家。全年新培育“小升规”企业63户、“专精特新”企业17户、“小巨人”企业11户。
(二)能源革命综改试点多点突破
全市上下把争当能源革命尖兵作为践行习总书记“转型发展蹚新路”指示的最大抓手,能源革命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项目联动制度性机制基本形成,在全省能源革命综改试点考核中位列第1。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全面提高。完成37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7%、全省领先。山煤长春兴智慧矿山基本建成,塔山、同忻、麻家梁三座矿井地面基站率先实现5G覆盖,塔山、同忻两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全球首个废弃煤矿巷道零排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有序推进。全国首个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示范在晋能控股集团全面启动,接入企业470家、标识解析量达200多万。绿色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光伏领跑者发电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平价上网项目隆基绿能60万千瓦电站开工建设。国网新荣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有序推进,国电湖东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取得核准。全省首座集光伏发电、电化学储能、充电桩、加氢站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交通示范场站项目有序推进。晋能控股“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智慧能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初步纳入电网规划。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628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42%、占全省新能源装机1/3;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发电总量的17.3%。绿色低碳消费体系整体提标。出台市级绿色建筑、绿色出行行动方案。更新电动公交300辆,在平城区和云冈区率先推广使用100辆新能源物流专用车。京隆长距离管输余热利用示范项目开工。灵丘30万千瓦风电供暖项目全面完工。全市共完成清洁取暖工程13万户,市县建成区及周边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达到6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8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7.3%。能源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稳步提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7大试验平台全部建成、4个投运,获批省煤炭清洁高效燃烧与气化工程研究中心。同煤矿区、装备制造园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具备运营条件。大同大学石墨烯林业应用团队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暨2020大同能源革命峰会。
(三)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中兵集团动力装置产业基地落户我市。陕汽重型专用汽车全年销量突破2万辆。中车大同公司CR240E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完成工业性试验,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20吨级深度国产化矿车跻身全球行业先进序列。广灵金隅水泥、天镇博诚蔬菜、中车大同电力机车、中科唯实等4家企业列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隆基2GW单晶光伏组件、3GW电池片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开工,宁德时代、城市动力储能及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光伏和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步伐全面加快。率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雄韬氢雄大同氢能产业园实现千套产能,新研氢能年产1000台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产线投产、交付50台氢燃料电堆公交车,初步形成氢能产业头部企业集聚发展态势,牵头省内5个城市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大数据和信创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基地、中联大数据、华为能源云大数据平台等一批数据中心建设,初步形成20万台服务器规模的大数据存储服务经济,秦淮数据灵丘基地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东华软件科技产业园实现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当年上规。建成5G基站1767座,中心城区实现5G网络信号连续覆盖。通用航空业示范市稳步推进,申报大同市通用航空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用航空产业园列入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德飞机、轻型发动机、长鹰蜜蜂飞机项目投产运行,民航147维修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纳入省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培养库。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广盛原黄芪中药制剂生产线升级改造、同药集团靶向型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威奇达药业青霉素绿色产业链升级等项目扎实推进,同达药业智能化生产车间列入省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康养基地,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民宿大会和第二届“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合作交流会,黄经世家中医康养小镇、世家生态康养小镇等一大批康养项目稳步推进。新材料产业稳步提升,石墨烯+新材料全产业链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打造,年产1万吨纳米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投产,大同新成新材料公司“受电弓碳滑板磨耗预警系统”、大同高镁新型可溶镁合金材料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56.7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16.9%。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的指示精神,成立黄花产业发展领导组,出台实施意见,编制黄花产业发展规划,召开黄花产业发展暨产业扶贫推进大会,组建“大同黄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黄花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创建云州区黄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宜民、云萱等黄花经营企业和合作社共计175家,黄花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4亿元,黄花种植户人均增收3800元。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持续推进,骏腾肉鸡、浑源双胞胎、天镇大伟嘉、正大生猪等一批示范项目投产,“北肉”冷链食品产业园开工建设。新发展标准药茶原料基地2万亩、药茶产业园区4个,恒宗集团正气茶和忘忧茶成为全省灌装凉茶标杆产品。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16亿元,同比增长8.6%。文旅业态蓬勃发展。成立云冈学考古研究所,建设云冈学大数据中心和云冈学博物馆,云冈石窟入选“2020年历史遗址型景区品牌100强榜单”,推动设立石质文物保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云冈学影响力持续扩大。深入开展“游山西·读历史”活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打造海棠文化艺术节等“乡村游”“周边游”新业态、新产品。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3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1亿元。
(四)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印发《大同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编制形成以一总纲、八作战图、一政策清单、多个实施方案为架构的“1+8+1+N”全市创新生态云图,为指导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联动奠定基础。科技创新平台突破提升。依托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打造20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成立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在全省首创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人员自主招聘评聘合一和分级灵活待遇等新制度、新做法,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产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1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人员达到7620人。招才引智成效明显。建设大同市转型汇智创新城,制定6大招才引智优惠措施,聚集各类人才1300多人,全力打造就业之城、创业之城、活力之城。
(五)转型项目攻坚纵深推进
构建高规格推动体系。成立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转型项目攻坚行动指挥部,构建“176”指挥作战体系,建立主要领导统筹抓总、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县区部门协同配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投资关键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项目谋划高位推动。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5次项目谋划会,谋划项目514个,匡算总投资5906亿元。推动西安隆基、宁德时代、中植一客、重塑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成功落地,全市谋划项目转化率达到46.5%。全市签约项目318个,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84.3%。项目推进精准发力。强化领导包联,实施“一图三单”项目化管理,开展“前期手续集中办理月”活动和“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专项活动。完成38.5万平米标准厂房建设,中植一客、东华软件、奥赛斯等重大转型项目实现拎包入住,全年开工项目697个、开工率达99%。对162项全市重点工程实行全过程跟进服务,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完成率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项目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7%,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45.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大项目拉动作用凸显,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18.2%,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三个一批”接续推进。全市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212个,总投资1150亿元,北宇万辆轻量化卡车、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六新”项目签约落地;开工项目131个,总投资524亿元,现代医药产业园、浑源抽水蓄能等一批牵引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项目80个,总投资194亿元,隆基绿能、新研氢能、奥赛斯新能源汽车项目竣工投产,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持续蓄势赋能。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围绕国家重点支持九大领域,抢抓专项债券“扩围提速”契机,全年共争取到上级资金债券92亿元,同比增长43.1%,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6.9亿元、排名全省第1,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有效推动集大原高铁、科创园A区、黄花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
(六)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出台《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5户企业完成分类整合,4户事转企实施单位脱钩改革,2户僵尸企业市场化出清,3户企业开展了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48户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深度转换。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基本完成。开发区改革创新持续加力。优化开发区布局,新获批设立广灵开发区和平城、云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达到7家。市经开区和左云、新荣、云冈开发区“三制”改革基本到位。成立大同经开区招商集团,向市经开区赋权事项310项。市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放管服效”改革成果丰硕。“一枚印章管审批”、“一门集中、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3。大同政务云平台已具备承载全市政务系统能力,为对接全省“一朵云”奠定基础。“一条热线管便民”加快推进,获全国政务热线“骏马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持续深化,为16个项目提供政府统一服务。我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始终保持在全国地级市上游。金融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山西省大同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并上报至国务院。牧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我市在省上市(挂牌)民营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突破50户。有序推进阳高、广灵、天镇农信社改制化险。
对外开放全面提速。加快融入国家战略。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京同互助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签订新能源产业、新兴产业、生态保护等一揽子合作协议。对外开放平台持续升级。获批设立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启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方式,在全国五大区域实现跨区块互联互通。集大原高铁顺利开工,成功开行3列中欧中亚班列。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3亿美元,增速全省第4。
(七)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剩余473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三级返贫预警机制,防贫减贫商业保险覆盖28万贫困人口。兜牢民生底线,巩固提升149个村、15.6万人农村饮水问题,搬迁房发证受到自然资源部表扬。强化产业扶贫,灵丘经验受到国扶办和生态环境部肯定。夯实就业基础,持续打响“大同巧娘”“阳高职业农民”等优秀劳务品牌,成功举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打出蓝天、碧水、净土组合拳,强化“转型、治污、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常态化开展“清河”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国土“三化”行动。二级以上良好天数和PM2.5年均浓度均排名全省第1,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33.33%,劣Ⅴ类断面全部稳定退出,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3.5万亩。重大风险防控有力。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动城商行合并重组,加快推进清产核资工作。深入开展“双降行动”,全年化解政府债务43.5亿元。
(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提升
乡村振兴大力推进。稳粮保供基础夯实,桑干河沿线50公里10万亩有机旱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带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5万亩。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8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六个县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创建清洁村庄1315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8万座。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19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圆满完成。142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1729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进入全国示范农场创建名录,培育省市示范家庭农场66家。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450万元,开展生产托管27.3万亩。
新型城镇化有序开展。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面积达46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完成管线下地1191.3公里、广告下墙6203块,停车进库2.2万个、停车进位1.9万个,拆除违建880处、拆除围墙9.6万平方米,城市清洁有序的整体风貌基本形成。富乔、驰耐2家垃圾处理扩容项目竣工,建成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运转体系实现基本覆盖,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同煤、西郊、广灵、天镇等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投入运行,6座扩容新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改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古城规划设计与建设导则》,完成24个重点文保项目整改。
(九)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技能提升工程,实行“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打造3所国家级和1所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2万人完成培训,5.6万人取得技能证书。出台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八项措施”,4173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县管校聘、学区制管理改革实现市域全覆盖,校长职级制试点推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位居全省第1,农村学校布局优化的“浑源路径”和“大同模式”受到楼书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实现突破式提升,山西通航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全面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传染病医院迁址新建,四级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15个市级领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初现成效。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城乡低保标准提高20元。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持续强化重点商品价格监测,连续18个月启动物价联动机制,全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63.5万余人次。社会治理不断深化。获批全国第一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清零”行动,全市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30.4%、34.6%,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推进,“平安大同”建设持续深化。
(十)“十四五”规划编制高位推进
聚焦“转型出雏型”阶段性战略目标,贯彻落实“收好官、定好位、谋好篇”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坚决不让“十四五”输在起跑线上。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编制工作领导组,多次专题部署研究规划编制,研究确定“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聚焦我市“一城五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对标省委提出的十二大战略和十个基本形成,明确规划定位、目标、任务,形成“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市委第十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提请市人大会议审议;同步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六新”全部列入专项规划,25个专项规划正在加紧编制,确保上半年印发。
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族、外事侨务、气象、地震、人防、防灾减灾救灾、援疆、档案等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市以“136”发展战略为牵引,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显著进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达到7.7%。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1:37.0:5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6.9%,现代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初步打造“大同黄花”“大同好粮”品牌,顺利获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31.14万名贫困人口告别贫困,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称号;政府债务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完成“一园两城”品牌特色载体建设,初步形成高端智库顶层设计和政产学研互动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圆满完成行政区划调整,能源革命综合实现多点突破,大张、大西高铁开通运营,云冈机场跻身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成果丰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进出口市场拓展至64个国家和地区。城乡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一核三区六城八组团”的城市空间和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6%,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5%和8.5%,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平安大同”建设不断深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大不强,牵引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彻底改观;高端要素供给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民生事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之年,是我市奋力实现“转型出雏型”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三版)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坚定不移推动大同发展行稳致远。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领袖“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及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力推动“六新”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美丽富裕幸福大同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二)主要目标
根据上述要求,综合考量我市条件禀赋、现实基础和宏观趋势,聚焦“转型出雏型”和“两个同步”两大战略目标,综合评估为转型发展留出空间和合理引导预期需求,充分衔接“十四五”规划指标目标,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主要考虑贯彻全省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和要求,突出市委、市政府争先进位工作要求,体现比肩长治、临汾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赶超要求,同时也符合今年经济运行态势,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主要考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转型发展有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上年净增100户,主要考虑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全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000家目标要求和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占全省6.3%的现实情况。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主要考虑体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
——有效需求稳步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主要考虑有效支撑GDP高速度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有效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主要考虑去年疫情对消费品市场冲击形成今年的较低基数,国家和省促销费、扩内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全市消费将呈现反弹恢复势头。进出口总额增长31%,主要考虑全省层面进出口形势进一步好转。
——生活品质持续提高。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30%,主要考虑“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9.5%以上,主要考虑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保证我市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提升我市在全省的收入排名。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考虑落实稳就业要求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各项约束性指标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力争更好水平。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聚焦“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持久战,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切实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筑牢基础。
一是巩固扩大防疫情保增长攻坚成果。持续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管理等手段,确保输入风险动态防控无死角、无盲区。加大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宣传,增强民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性和主动性,提升全市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强用好防疫情保增长工作专班,建立任务台账,逐级分解落实,健全调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建设市五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三医院新建医技楼、急诊楼配套工程开工,推动市四医院迁建扩建,创建三星级以上卫生室350所。强化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推动实验室基础设施、人员素质、仪器设备全面提升。加快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工作,支持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发展。市县两级全部组建专业流调队伍、核酸检测队伍和医疗救治队伍,满足常态化和局部突发疫情条件下防控要求。加强预防接种,完善疫苗冷链设施,加快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提高预防接种率。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教育培养,鼓励大同大学设立公共卫生学院。
(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激活发展动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瞄准“创新生态争一流”目标,全市全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2%,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潜力和动能。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研究设立大同市转型发展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和转化项目评估机制,推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制度,谋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为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立创新联盟创新项目协同会商机制,打造企业攻关研发项目需求和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双月发布工作模式。
二是集聚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运用好科创园平台,组建科创园运营管理公司。按照“111”创新工程要求,支持晋能控股集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大同分所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转、有效运营,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减排及转化、氢能、储能、新材料、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工程,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创新平台百分之百联合。支持大同大学“重点学科、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三大建设工程。
三是深化企业创新全覆盖成果。聚焦“六新”率先突破,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医药等领域领军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支持中小企业积极组建小型研发机构。推动行业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形成科技创新联合“舰队”。实行企业技术攻关难题一本账和研发机构科技成果一本账管理模式,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培育10家创新型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5户。
四是深化人才培育引进。制定《大同市科技人才落户实施意见》,完善招才引智和人才激励政策,建立转型汇智创新城人才落地及灵活使用机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同创新创业。建立转型项目攻关突破和规上工业企业攻关突破人才需求发布机制,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培育壮大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构建“同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人员转化创业、公职人员下海创业”创业服务引导体系。
五是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科创园整体进入全省智创城序列,融入全省创新生态“一盘棋”。继续推进市经开区、云冈区两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推动市经开区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平城区申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继续高水平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主题活动,参与全国双创周山西分会场展示活动,全方位提升我市创新创业活力氛围。
(三)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优势转换新格局
坚持“转型为纲”,聚焦实现“六新”突破,全面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坚定实施换道领跑和优势转换战略,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量质双升。加快打造光伏、储能、氢能三大产业制造基地。以西安隆基光伏全产业链为龙头,争取建成隆基绿能2GW组件、3GW电池隆基先进光伏制造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实施光伏产业补链工程,大力引进光伏玻璃、单晶硅片、电池片等光伏制造企业;建成大同时代1GWh储能制造全产业链项目,围绕宁德时代、城市动力等头部企业实施储能产业强链工程,加快推动电动汽车组件及稀金属超级电容组件生产项目,谋划引进锂电池材料隔膜、原材料、车用动力装置等制造企业;加快推进新研氢能、深圳雄韬、上海重塑氢燃料电池产品的制造和研发,实施氢能产业建链工程,围绕储运加等环节谋划引进相关企业,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及汽车发展试点示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化升级。以中国兵器集团动力装置北方总部基地为龙头,加快国际铸造试制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园、中车500台/年混合动力牵引机车制造、中植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大齿智能发动机齿轮制造、高速飞车低真空磁悬浮试验线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装备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力提升“大同制造”品牌竞争力。生物医药产业纵深推进。以国药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新国大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库邦280吨医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及科研基地、同达药业智能化生产车间等项目建设,带动广盛原黄芪中药制剂生产线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抗菌素全产业链升级、生物药品产业培育、中药制剂现代提取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CMO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华北地区领先的外包服务基地。推动传统医药企业完成重点品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亿元以上产品数量增加3个,打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排头兵。通航产业示范突破。以中德通航产业园、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为引领,加大无人机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建设无人机开放环境测试与实训平台,前瞻性研究部署无人机后台操控基地。加快推进灵丘通航产业园、灵丘机场、阳高机场、左云机场等重大基建项目建设,推进大同火山群狼窝山飞行营地、晋北地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通航文旅服务、航空应急救援等通航市场体系构建,力争国家级综合应急服务基地获得部批复支持,逐步形成以高端制造、特色运营、航空培训为先导的三足鼎立通航全产业链。数字产业扩容提质。以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为牵引,聚力推动中联绿色大数据基地、城市动力5G能源物联网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等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京东大同数据中心项目,推动数据中心申报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探索建设大数据和信创产业实训基地。聚焦京东、头条、美团、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数据存储业务,加快布局数字IT产业,以数据呼叫、数据标注、数据清洗等基础业态为切入口,加快构建集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易、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打造全省大数据产业绿色发展先锋区。新材料产业强基提速。全面加快尚镁科技高性能镁合金材料部件及100万只镁合金轮毂产业化、墨西科技6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沃特海默碳负极材料及金属微孔薄材、大同新成新材料4000吨半导体用高纯静压石墨、大同锡纯科技公司半导体用原辅材料、栋梁实业特种专用高精级硬质新材料加工等项目建设,推动大同高镁自主品牌镁合金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金属材料、石墨材料等新材料规模化发展,打造晋北新材料集聚区。
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羊毛纺织全链拓展。依托中银羊毛羊绒产业链生产基地,谋划建设晋蒙地区羊毛羊绒交易平台、大同毛纺产业研究中心等重大工程,加快打造集洗毛、洗绒、制条、纺纱、织造、染整、定制为一体的世界顶级全产业链羊毛羊绒研发生产基地。节能环保产业扩点拓面。以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大同装配式绿色集成产业基地和北辰正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为引领,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和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鼓励和支持全生命周期BIM、铝模板、装配式、绿色施工方式及基于5G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等绿色健康技术应用,加快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环保产品专业化,建设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支撑,精心打造“游山西·读历史”品牌,重点打造云冈、古城、恒山、长城四大核心板块。深化挖掘云冈文化内涵。深入践行习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云冈石窟景区提质增效,完成《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启动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景区项目建设,推动云冈学学院建成投运。实施塞上长城品牌培育行动,加快“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风景廊道)建设,启动实施镇宁敌楼、李二口、得胜口等古长城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打造摩天岭塞上长城风情园、得胜堡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区、守口堡杏韵长城温泉康养园、李二口长城文化博览园、平型关大捷红色教育基地等5个节点园区;举办李二口长城文化旅游节、守口堡长城艺术季、摩天岭长城自行车公路赛等节赛活动,提升品牌整体识别度。继续推动古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府衙、兴国寺、古城西南隅民居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鼓楼东西街、县楼街、广府角、云路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业态,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国古都 天下大同”文旅品牌,努力让古城“活起来、火起来”。建设恒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整合恒山、悬空寺、深溪湿地、浑州府衙等旅游资源,加快恒山旅游公园建设,推动恒山列入国家5A级景区培育名单。强化旅游市场开发和信息化建设。以2022年冬奥会筹办为契机,招引京津冀地区企业积极参与大同旅游市场开发建设,共同打造温泉度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民宿等区域特色城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提升转化杨家窑、花塔、北泉、车河、涧西等乡村文旅资源,评定一批3A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长城人家、太行人家”。演好《天下大同》《北魏长歌》《忘忧草》等优秀原创演出作品。推进智慧旅游云平台省市融合建设,启动微信智慧旅游小程序建设工作,实现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名优特产和文创产品等数据信息和产品服务上线上“云”。
(四)着力扩大需求供给,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项目为王”,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促进投资消费进出口协同发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做足项目储备。认真建好全市年度建设项目、转型标杆项目、重点工程三张项目清单。聚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转型、重大战略、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筛选120个省级转型标杆项目、50个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和150个重点工程项目。全市储备项目总投资力争保持在220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不低于45%。强化“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新基建方面,重点布局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和大数据等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市区深度覆盖、县乡重点区域全覆盖、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积极推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景区等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设集智慧灯杆、光伏、储能、充电站于一体的“新型基站”。新型城市化方面,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布局建设市政交通和管网、城市停车场、充电桩、配送投递等设施,加快建设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等设施。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集大原高铁项目,积极谋划大雄高铁和大鄂高铁项目。全面提速大同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和天镇高铁站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御河东路北延道路工程(主城区至新荣区)、开源街东延快线工程(同煤快线东延至云冈机场)、云州区规划一路和云州区至云州街连接线等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省道203东王庄兴胜村段提质改造工程、王庄堡至阜平高速公路王庄堡至省界段工程、云冈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启动大同跨市域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做精项目服务。强化资金保障,力争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新增投资继续扩大占比,加快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定期精准化推介项目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煤炭、电力、公用事业、旅游等行业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健全土地征收储备机制,鼓励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由“项目等土地”向“土地等项目”转变。推动开发区“三个一批”提质。以开发区为主战场、主阵地,围绕“六新”谋划招引一批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市开发区谋划签约项目要达到200个以上。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市经开区至少新建5个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左云、新荣、云冈、广灵开发区至少新建3个投资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平城、云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至少新建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加强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二是大力促进消费升级。落实国家、省促销费激励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提振传统消费能级。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活动,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鼓励餐饮企业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持续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传统实体店改造升级,继续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深入开展大型商超下乡活动,鼓励本地大型超市在县区、乡镇开设连锁店,挖掘县乡消费能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网红经济、体验经济,丰富网红资源,培育壮大电商直播主体。积极培育直播零售新业态,加快“一站式”直播设施建设,吸引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服务机构入驻我市,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直播基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本地特色产品、特色旅游、老字号品牌电商化,鼓励企业依托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第三方零售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和专卖店,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电商服务骨干企业。健全完善供应链。加大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申报力度,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物流示范园区。最大限度落实晋才晋用、晋用晋才。完善农村商贸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持续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强县强镇。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长效运营机制。
三是强化外贸动能培育。扎实推进大同国际陆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尽快获批,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形成覆盖晋北、辐射蒙冀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基地。推动外贸增量提质。制定“走出去”重点企业、项目、国别指导目录,建立海外工作站,全力扶持国药威奇达、大齿集团、中车公司、宇林德石墨等12家进出口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入驻海外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市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做深做实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医药)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活性炭、配件、农产品等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设。持续组织涉外展会参展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争取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家,引进1-2家大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全市进出口额达到60亿元。
(五)狠抓关键领域改革,推动改革纵深发展
坚持“改革为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转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一是全面巩固扩大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出台我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煤炭绿色开采。有序构建以6个千万吨级矿井、4个五百万吨级矿井、4个三百万吨级矿井为核心的“644”生产矿井发展模式,形成煤炭稳定供应能力。加快塔山矿、同忻矿等智能化矿山建设,开展马道头保水开采试点,实施云冈矿“三下”充填开采及无煤柱开采技术试点。强化绿色能源供应能力建设。建成1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国网时代1GW/2GWh储能电站项目一期、隆基60万千瓦+3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深化“新能源+储能”光伏电站储能配套改革,争取“新能源+储能”试点政策和项目同步落地。大力引导“人人光伏”“农光互补”“水光互补”、“光热建筑一体化”等分布式光伏建设,继续推动总规模100万千瓦光伏平价上网项目。继续大力推动浑源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晋北风电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地热能、光热能取暖和长输供热管线建设。完善绿色能源外送通道,加大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大同“点对网”送京、京能千万千瓦绿电送京项目推进力度,推动国网新荣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争当“碳达峰”、“碳中和”大同尖兵。努力实现碳减排,建成大唐国际云冈热电公司煤电CO2捕集及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加快推动6MW“光伏+储能+制氢”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压缩空气储能、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等项目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争取在我市开展碳中和政策试点。加快布局能源革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个省级开发区规划园区级能源互联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序开展晋能控股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省推广应用项目。持续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申报我市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纳入省级电网规划,实现增量配电网与公用电网互联互通和优化布局。支持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建设输电线路。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开展电力现货交易,建立24小时实时电价机制。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享受每度电0.3元电价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废弃巷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配套电价政策获得省级支持,推动电力优势转变成电价优势。谋划研究“储能领跑者”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构建储能与电力灵活性管理平台,探索研究储能产业异地布局支持政策,力争启动第一批光充储检一体站服务模式试运营。
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监管运营。加快推进“1123+”国资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搭建1个国资监管数据仓库,承载1个国资监管信息化运行中心,完善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2类服务,构建平台管理、平台安全和平台标准3个体系,建设和整合国资监管各业务多个应用。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市属国企瘦身健体、整合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市属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科技型企业。稳步推进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继续做好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厂办大集体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收尾工作。
三是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化管运分离改革。创新市经开区管建运模式,充分发挥招商集团作用,市场化运作市经开区投融资、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冈开发区加快管运分离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园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园中园。全面推行“三化三制”改革。现有开发区8月底前全部完成“三制”改革。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任期制,新设立开发区管委会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推动各开发区积极开展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等集成化功能。支持在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器、院士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四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绩效运行监控机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业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理顺市县(区)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努力构建权责清晰的各级政府关系。优化金融生态。继续推进农信社改制,吸引省外优质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用好大同能源产业发展、黄花产业发展等各类基金,鼓励支持银行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新荣区、广灵县开展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
五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瞄准营商环境便利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再压缩时限、材料、环境30%以上,建立100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高频事项清单。推动登记注册规范化、标准化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现新开办企业“1天办”。将“证照分离”改革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积极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模式。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实时交互、互联互通,市县乡行政审批全城网办率达90%以上。推动政务云业务完成迁移,对接实现全省“一朵云”。加快“一条热线管便民”、“掌上办”、“免证办”、“三晋通”APP办等便民终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一网通办”。拓展“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实施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项目各环节累计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缩短2/3以上。推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领域信用报告和信用记录应用,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全面推动“信易贷”,打造一批惠民便企的“信易+”场景应用,确保城市信用排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健全完善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全覆盖机制。力争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等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支持民营经济省“30条”“新23条”和市“20条”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计划,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新创办小微企业1万户。
(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把握国家扩大高水平开放机遇,积极开拓新市场,打造新平台,建立新机制,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高起点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京同合作。把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京同合作为引领,搭建高能级战略对话平台,力争深化京同合作“五个100”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全方位拉开京同合作序幕。深度对接京津冀地区技术交易市场,推动中关村青创园建设,推动首都高精尖科技成果在大同转化。建设对接京津冀金融会议服务平台,引入京津冀金融类公司在我市开展会议会展业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组织优势企业参加“山西品牌丝路行”和各类境外展会,对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重点国家和地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加大我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全面深化乌大张合作。编制完成《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十四五”规划》并推动《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已签订协议的落地落实,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高质量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持续强化口岸运营建设。完善大同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单一窗口”功能,形成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信息枢纽。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六版)以大同国际陆港为平台,积极申报自贸区试点,尽快实现与白俄罗斯关务系统联通,提高通关便利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智慧口岸建设,继续申请口岸第15次临时开放,打造口岸经济体系。积极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探索打造一批产业结构层次高、研发创新功能强、国际交流渠道畅、综合服务效率好的国际化专业园区。
三是高标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指导体系。更新设计《大同市产业招商地图》、《大同市招商引资导引图》、《大同市招商引资古城区域导引图》,实施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集中推介与分散推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在招商渠道、招商方式上实现新突破。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为重点,集中抓好园区引资。进一步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驻外机构“窗口”、“桥梁”作用,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招商,力争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全年签约项目投资额达到1200亿元,开工率完成75%以上。
(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乡村治理和改造,不断夯实我市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帮扶机制,完善返贫预警、动态帮扶和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返贫险保障机制,预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健全扶贫项目群众参与机制和资产管理体系,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强化产业就业扶贫。着力推进产、加、运、销等全要素生产,强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保障,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5万人,培育更多让群众脱贫奔康的“致富花”“致富果”“致富林”。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巩固脱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快完善安置区配套生活、生产设施,强化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全面提升搬迁成效。
二是推进农业“特”“优”发展。毫不放松稳定粮食生产。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2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力达到24.9亿斤以上。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园加养种商旅研”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强化品牌引领、园区承载、项目带动、科技支撑,做大做强13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28亿元,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农特产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产业,全力推进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发展黄花基地1万亩,创建全国优质黄花种植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区、黄花产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有机旱作50万亩,深化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全产业链科研合作,加快创建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以“北肉”平台建设引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推动牧同、中地、四方、海高、伊磊等大型乳业企业丰富产业链,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建设马身猪、平型关肉牛、燕云白羊、大青背山羊及杜寒、杜胡杂交等良种繁育基地,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奶业大市向奶业强市的跨越。大力推动药茶产业,加快建设浑源县药茶文化体验基地、恒山黄芪展示馆和天镇恒宗山西药茶产业园。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围绕“三化一改善”目标,补齐水、电、路、气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创建省、市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打造乡村环境提升示范村。提升乡村旅游公路等级,加快建设新荣亮马台主题公园旅游公路、灵丘空中草原旅游公路。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效。强化乡村治理。扎实推进灵丘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广灵涧西和浑源宝峰寨2个全国示范村、6个省级示范村镇创建工作。继续做好40个乡村振兴善治示范村建设,力争申报3-5个省级乡村治理服务示范社区。
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果,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衔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农经、农技、农机、宅基地等相关改革。
(八)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立足宜业、宜居、宜游,全面提升经济牵引力、产业创新力、文化带动力、能源贡献力,敞开山西北大门,当好首都后花园。
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持续深化“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接续做好“三延伸两提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公共机构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全面改善道路排水,对建成区1000座井位和1000处破损收水口实施病害整治修复,完成75公里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合流分流改造。启动“城市客厅”和特色片区建设。完成城市整体和“一核三区六县”重点片区设计。以公共建筑集中区、大型商贸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和地段为重点,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各区县至少打造1个城市特色片区。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市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高标准运营五大场馆,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构建城市“文化会客厅”。大力推动路网畅通工程。按照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加快推动北环路(云冈路—北苑路)、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等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布局,初步实现“一核”内部路网区域联通。制定老旧街巷整治实施计划,分门别类实施整治措施,疏通老城区微循环。调整和优化公共交通网线,大力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公交站点覆盖率,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到100%。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做好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市政配套设施及建筑节能改造、周边绿化亮化、停车设施配建等工作,全年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262套,开工老旧小区改造88个。实施城市文脉保护工程。加快大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同鼓楼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大同广府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进一步梳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让城市记忆真实可触。借助云旅游、直播、特色文创等方式“活化”历史遗址和资源,加快建设北魏文化展示园,延续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依托京东集团,加快构建标准化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科学布局智慧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建立全系统、全领域、全覆盖的服务终端,探索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多源互补”采暖智能化、智慧能源等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一键通办”,用科技点亮绿色生活。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强化公共场所环境整治,开展文明规范宣传和教育,倡导人民群众主动践行《大同市文明行为条例》,自觉杜绝不文明陋习,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平城区、云冈区相关乡镇街道改革、行政村撤并。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改革。在社区中心配置幼儿园、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场所、小型健身场所、24小时便利店、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推动县城形成“10分钟生活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动云冈国家级独立工矿区建设,实施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四大类12个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多元、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新态势。提速天镇县新城污水处理厂、浑源县垃圾焚烧电厂一期工程、广灵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推动云州区污水处理扩容搬迁工程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推动实现稳定运行。推进特色小镇规范有序发展。推动左云鹊儿山镇光伏小镇、灵丘东河南镇宜居宜业特色小镇、阳高古城镇能源小镇、天镇李二口民俗文化小镇、浑源恒山古镇特色小镇、浑源汤头温泉康养特色小镇纳入全省特色小镇清单。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美丽大同
坚决当好晋北生态卫士,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一是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持续推进浑源矿山生态修复。打造生态修复观光样板区,加快推进浑源县生态修复绿色工程,实现绿化彩化财化一体发展。全力推进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五水综改”,统筹推进口泉河、甘河、南洋河、唐河等综合治理工程,同步实施“四库五河两管线”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河流生态廊道。深入推进河长制,切实提高河流管护治理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污染防治三大攻坚。坚决捍卫“大同蓝”。聚集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强化大气污染“五严”整治措施,重点加大二氧化硫整治,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深入实施车油路治理、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六个百分百”行动,继续改善提升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比例确保达到85%以上。持续建设“大同清”。加强对重点涉水企业监测和监管,整治水环境突出问题,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深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动东郊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新厂搬迁PPP项目尽快开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5%,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以上。推动县级及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全面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治理。继续厚植“大同绿”。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化农业农村种植和养殖污染防治。打造“宜居公园城市”,实施同煤快线绿化工程等城市绿化提升项目,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增绿添彩。全年造林合格率达到90%,城市(含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
三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全社会全面节水。加快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扩大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强化能耗“双控”制度。严格高耗能项目管理,严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城市范围煤炭减量和清洁能源替代,继续扩展风电供暖示范,争取由示范试点到全面带动。提速京隆长距离管输余热利用示范项目工程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推行“零碳”产业园示范,中心城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开展地热供暖试点。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大同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富乔二期500吨/日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投产运营。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适时推进全民禁塑。大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提标工程,加快建设科创园D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全年新竣工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0%,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8%以上。发展绿色交通,新增氢燃料车100台,更换电动公交车辆500台、出租车辆1000台,建成大型新能源光储充检示范场站5座。
(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一是扎实做好保就业助创业工作。持续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富民工程。实行订单式、菜单式和项目制培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培训模式,力争全年技能提升培训人数4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80%以上,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30%,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更充分就业。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培、以赛促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大力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等专项行动,积极拓展市外和省外两大就业市场。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促就业功能,确保零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积极培育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在“天镇保姆”、“阳高经纪人”“浑源搓澡工”“灵丘技工”“南郊家政”等知名劳务输出品牌基础上,再打造一批新产业、新服务业劳务输出品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性小额贷款”扶持模式。发挥劳动力建档立卡支撑决策作用,推动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化。
二是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扎实做好大健康工作。加快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将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平城区扩展到云冈区,实施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公建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引导企业参与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在市区开展公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照护服务试点。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大同市中医医院标准制剂室和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支持灵丘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至少建设10个以上基层中医馆。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完成2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设任务,努力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积极筹办第十六届省运会。依托我市列入全省康养产业分布(示范)区契机,加快建设桑干河森林康养小镇、黄经世家康养小镇等康养项目,推动嘉林九州生态智慧康养小镇、爱晚健康小镇、三农养老产业基地开工建设,组织符合标准的康养基地申报A级旅游景区。着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建设30所普惠性幼儿园,保持学前教育全省领先地位。推动立德树人“十个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千名名师培养工程。全覆盖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推进古城2所小学、市实验小学2所分校、大同六中分校等学校建设项目,打造20所冰雪示范校和20个劳动教育基地,组织5万名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一县一重点、县县有龙头”发展方向,推进高中教育质量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完成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推进中学、小学分别向县城、乡镇集中。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筹建职教城,加快推动通航研学基地建设。筹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培育10所信息化特色示范校,建设5所数字校园。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继续发挥低保在脱贫扶贫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扎实开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养老服务、残疾人托养政策的衔接,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年内完成阳高、广灵、灵丘和浑源4个县级殡仪馆建设改造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大非遗和文物保护利用力度,认定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大同市首批“非遗工坊”。深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文明守望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改革,持续推动627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2个乡镇文化馆和141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馆建设。提升“市民大讲堂”和“平城讲坛”两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影响力,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开展戏曲、非遗展演体验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活动,推动优秀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
三是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开展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健全安全生产防控体系。以“三零”单位创建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开展建筑施工、城市燃气、道路交通、消防、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强化防汛抗旱、森林草原火源管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方位堵塞监管漏洞,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地方粮油储备体系建设,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标准化城市创建,深化大数据平台深度应用,建设“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做好社会治安、扫黑除恶等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支持国防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人防、广电、气象、地震、科普、档案、史志、参事、防灾减灾救灾、援疆等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奋力夺取“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局新胜利,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名词解释
1.“111”创新工程:全省谋划推进100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建设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10个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10个省级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
2.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基于优良底层不动产、获得稳定投资回报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五个100:优先发布100个数字场景,共同打造100个长城人家,积极引入100所学校医院,主动承接100家重点企业,大力引进100位高端人才。
4.六大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行动,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乡村特色风貌提升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
5.三延伸两提升:向纵深延伸、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向县城延伸;提升文化艺术品位、提升专项治理水平。
6.五水: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
7.六个百分百: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